彩神2|彩神2
彩神22023-10-23

彩神2

搭建中国—东盟交流的“艺术丝绸之路”******

搭建中国—东盟交流 的“艺术丝绸之路”

▲ 2022中国—东盟音乐周开幕表演——大型交响合唱《丝路远航》 广西艺术学院供图

  2022中国—东盟音乐周:

  搭建中国—东盟交流 的“艺术丝绸之路”

  本报驻广西记者 郭凯倩

  8场精品音乐会 、4场学术高峰论坛、4场中外专家学术讲座 ,中国与东盟音乐元素交融……日前 ,2022中国—东盟音乐周在广西南宁落下帷幕。作为国际现代音乐协会(ISCM) 的正式会员,中国—东盟音乐周以“中国·民族·东盟·超越”为宗旨 ,以民族性 、国际性为特色,在一周里呈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一流的音乐作品 ,展现了各国深厚 的文化底蕴和音乐魅力,推动了各国艺术家的交流互动,也搭建起中国与东盟国家民间交流的“艺术丝绸之路”。

  多年沉淀

  国际声誉越来越高

  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 的中国—东盟音乐周首创于2012年 ,正如广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蔡昌卓所说,中国—东盟音乐周经过多年沉淀 ,已经成为一项大型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平台,是挖掘新作品 、培养新音乐人才、扩大新听众 的重要力量,在国际音乐界拥有较高 的声誉 。

  由广西艺术学院出品 的大型交响合唱《丝路远航》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上演,为观众带来一场中华文明与异域风情相互交融 的交响合唱视听盛宴,也拉开了2022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序幕 。2022中国—东盟音乐周采取线上线下联动 、国际国内联通 的方式举办 ,在5天里 ,相继举办了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武汉钢琴三重奏》专场音乐会、甘美兰音乐专场音乐会等活动 ,参演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具有极高的演奏水平和学术价值 ,也反映了时代 的精神风貌 。

  本届音乐周还邀请了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 的知名专家举办学术性讲座 ,并首次增加学术论文征集环节。“每届音乐周都会举办音乐展演 、学术高峰论坛、大师讲座和音乐评论比赛等活动 ,助推新音乐的创作、表演和理论研究 。”蔡昌卓表示 ,经过多年 的发展 ,音乐周日益得到国内院校以及东盟各国音乐家 的关注和认可 ,为推动中国—东盟文化艺术交流和传播中国声音 、讲好广西故事发挥了积极作用 。

  艺术交融

  区域音乐交流互鉴

  每届中国—东盟音乐周期间举办的多场音乐会 ,都闪烁着鲜明 的东盟元素 。

  本届音乐周期间 ,由广西艺术学院、印度尼西亚万隆国立艺术文化学院共同主办 的甘美兰音乐专题音乐会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精彩上演 。音乐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两地师生共同演绎,其中既有传统的印尼甘美兰音乐表演和广西民族特色音乐 ,也有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对民族音乐的新探索 ,中国和印尼民族音乐 的美妙碰撞 ,让现场观众享受到一场别样 的视听盛宴 。

  甘美兰 是印尼最具特色 的乐种,乐队编制包括铜排琴 、吊锣 、罐锣、吹管等 。借助中国—东盟音乐周这一平台 ,广西艺术学院和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积极搭建与印尼音乐文化 的交流通道,努力打造两国音乐共同发展 的先锋样板。“此次甘美兰音乐专题音乐会 的成功举办,有效促进了广西艺术学院与万隆国立艺术文化学院 的交流与合作,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音乐领域的交融互通带来了新的契机。”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陶义美表示 。

  毗邻东盟,广西艺术学院一直牢牢把握这一地域优势 ,着力搭建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 的友谊之桥。通过音乐周平台 ,中国与东盟的优秀音乐家有了更为密切的交往。比如本届音乐周期间举办 的中国与东南亚竹质乐器专场研讨会上,来自印尼万隆国立艺术文化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 ,围绕竹质乐器 的延伸性、再生性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

  “在立足东盟国家和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同时 ,中国—东盟音乐周从内容安排到形式呈现保持了多元并存与交流融合 的鲜明特质 。”广西艺术学院院长侯道辉说 ,音乐周为国内外音乐家、作曲家 的音乐创作和舞台呈现提供了对话与交流 的宝贵平台,也为中国—东盟区域音乐文化的交流互通等作出贡献。

  培育创新

  不断推出新音乐、新人才

  中国—东盟音乐周为广西本土优秀音乐和优秀人才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提供了平台。在2022首届上海当代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上 ,由广西优秀青年作曲家钟峻程为笙与交响乐队所作的《山里的苗寨》进行了世界首演 。钟峻程作为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创始人之一 ,正是音乐周力推本土优秀人才的缩影 。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蔡央回顾了中国—东盟音乐周这些年来的发展。他说 ,音乐周 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创作水平上去了,优秀作曲家 的作品也能越来越多地“走出去”。从广西艺术学院走出的钟峻程等年轻作曲家,不断创作推出新作品,提升了学院 的整体创作水平。

  作为本届音乐周开幕表演 ,由蔡央指挥 的《丝路远航》同样引发广泛关注 。《丝路远航》是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2022—2024年)扶持项目作品,汇聚了广西艺术学院老中青三代作曲家、词作家以及学院师生 的心血和努力。

  中国—东盟音乐周与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 、杭州现代音乐节共同组成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及新音乐作品展演的四大平台,中国和世界各国顶尖音乐家借助这些平台推出众多新音乐作品。蔡昌卓说,中国—东盟音乐周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结构模式 ,不仅为广西艺术学院学生开拓国际视野 、开展教育实践搭建广阔平台 ,也为推广现代音乐和助力青年音乐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寻味中华】老北京涮羊肉:一锅清汤涮百年******

  中新社北京2月2日电 题:老北京涮羊肉 :一锅清汤涮百年

  中新社记者 陈杭 杜燕

  一锅热气腾腾的老北京涮羊肉,堪称京城冬日最暖 的陪伴。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 ,一般认为始于元代 ,兴于清代。清末学者徐凌霄在《旧都百话》中将这种“羊肉锅子” 的吃法归于北方游牧遗风进化而来。

  与汤底红亮、麻辣鲜香 的川渝火锅不同,作为北派火锅 的代表,老北京涮羊肉主打清汤火锅 。“清汤火锅不 是一锅白开水 ,里边有海米 、葱花、姜片、口蘑汤等底料 。”国家级非遗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立新告诉记者,清汤火锅有两个特点 ,一是能吃到羊肉 的本来滋味,二是不遮丑,羊肉有问题一口就能吃出来 。

图为东来顺铜锅涮肉。陈杭摄

  越 是简单 的汤底 ,越考验羊肉 的选材。据陈立新介绍,正宗老北京涮羊肉多选用内蒙古羊,“只选用羊上脑 、大三叉、小三叉 、黄瓜条与磨裆5个部位,占整羊净肉 的四成左右”。

  “黄瓜条”指羊后腿 的大腿内侧部分 ,因形如两条相连 的黄瓜而得名 。北京民俗专家翟鸿起在《老饕说吃》中曾提到,他与老友去饭店吃涮肉时点了一盘“黄瓜条”,没想到却端上来一盘真黄瓜,翟老无奈感叹如今许多餐厅都是机器切卷,“谁还剔那肉去 ?更甭说黄瓜条了” 。

  开业于1854年的正阳楼饭庄可谓北京早年间最著名的“羊肉名家”,据清代《旧京琐记》记载 ,“肉市之正阳楼 ,以善切羊肉名。片薄如纸 ,无一不完整” 。“后来居上”的东来顺始建于1903年 ,据说曾重金从正阳楼饭庄“挖”来一位刀功精湛 的名厨 ,帮工传艺 。

  陈立新1971年进入东来顺做学徒 ,手切羊肉的功夫已有50余年 。“左手控制肉片薄厚,右手握刀 ,横断丝 ,切出来 的肉片纤维短,厚0.9毫米,入锅后一涮即熟 ,入口即化 。”陈立新说,“手切羊肉还要求上下垂直 ,前后走直线 ,保证肉片薄厚均匀 、排列整齐 ,每片长15厘米、宽3.3厘米,放在青花瓷盘上隐约可见盘底花纹 。”

图为东来顺铜锅涮肉菜品 。陈杭摄

  涮羊肉“一菜成席”,调料必不可少 。以麻酱、酱油为主 ,韭菜花 、酱豆腐为辅,虾油 、料酒少许 ,辣椒油可自行添加,配腌好的糖蒜解腻。

  羊肉吃到六分饱 ,辅料登场 。作为涮羊肉 的好搭档 ,冻豆腐吸满汤汁和羊肉的鲜香 ,大白菜烫后清香爽口、解腻增食,配上刚出炉 的混着芝麻香的烧饼,舀上一小碗汩汩翻滚 的羊汤 ,一口吞下整个冬季 的温暖。

  提到八岁时第一次吃涮羊肉的场景 ,北京市民贾先生印象深刻,“那时冬季物资不丰富 ,吃涮羊肉还 是很奢侈的” ,与亲人围坐铜锅旁 ,看着服务员添加了高高 的烟囱,碳烧得通红,一个人就吃了三盘涮羊肉 ,味道鲜美至极。工作后,贾先生总是在国庆或春节期间约朋友吃一顿涮羊肉 ,热乎喜庆 的气氛就像除夕一样 。

  一锅清汤涮百年。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承载情感与味觉记忆 的老字号既要留住“老味道” ,亦不断向年轻人靠拢 。“东来顺打造全新IP形象 ,发布了由‘来来羊’‘铜锅爷爷’和‘糖蒜狗’组成的‘馋嘴家族’ 。”东来顺集团副总经理董锴介绍说,在传统火锅堂食基础上 ,东来顺开发了肉片、肉串 、熟食、面点等预包装产品,进入商超 、市场 、电商平台等 ,让老字号产品真正走向寻常百姓家 。(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彩神2地图